SCP原创 | 《卓越供应链》导读(五):再谈供应链的方言和普通话
声明:“SCOR应用”系列文章,是SCP创始合伙人Roger的原创,通过微信订阅号@SupplyChainPartner发布,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Roger He并转自微信号@SupplyChainPartner,Roger.he@supply-chain-partner.com,谢谢!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供应链“中医和西医”的理念差异,这一讲我们谈谈供应链的“方言“和”普通话”现象。
SCP微信曾经转载了王福寿博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供应链管理的方言和普通话”。王博士把供应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沟通困境用“方言和普通话”做了形象比喻。很多中国公司很喜欢做“行业对标”的事情,以为通过“对标”就能知道自身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供应链绩效方面的差距。但这只是个美好愿望,他们会很快发现即使同属一个行业或企业,彼此之间似乎没有共同语言和参考体系来准确的支持所谓的行业对标。即使有对标库,由于自己对一些指标的定义不一致也无法进行对比。王博士就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他所在企业的采购部门与计划部门的老大曾经为某些指标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折腾了个把小时,最后才搞明白双方对一些供应链术语的理解不在一个点上,也就是说,大家都从事供应链管理,但用的是自己的“方言”。
SCOR11版把供应链绩效分为5大战略绩效属性和3个标准指标层次。这5大战略绩效属性是:可靠性、响应性、敏捷性、成本和资产管理。每个战略属性又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一层量化绩效指标(如图)来反映。每个第一层绩效指标有若干个第二层指标体现来表现,每个第二层指标还有若干个第三层指标来支撑,一层套一层。例如“完好订单履行率”指标反映的是“供应链可靠性”这个战略属性,它由4个第二层指标(分别表示“按时、按量、按质和证单齐全”)构成的。
(图示:SCOR 绩效指标的第一层描述)
SCOR 的绩效指标体系很好地规范了供应链中大多数通用的指标定义和计算标准。企业自己的指标体系要么可以向SCOR迁移,要么可以定义自己的第四、第五层。无论何种方式,SCOR的1-3层绩效指标是共同的,也就是有“普通话”标准。
虽然SCOR的这种绩效指标体系框架非常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面临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企业自己的绩效与SCOR进行对应和标准化,它会涉及庞大的工作量,就如同把广东话一字一句地向普通话进行映射。所以在SCOR项目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有所取舍地进行“方言”向“普通话”的转换。
《卓越供应链》一书的作者Peter曾经与我就这个“取舍”问题进行了交流,他给出了他的经验。一般他只做SCOR第一层绩效指标的对标和分析。因为第一层指标只有10个,彼此之间的耦合度较少,可以做到比较准确,也容易操作。另外,根据他的经验,现有的一些对标库也多在第一层指标上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说“普通话”对某些企业是非常有挑战的,这就好比香港人学说“普通话”,需要决心和耐心。但如果企业不愿意尝试,以为自己够牛,别人会来学你的“方言”,那可能在供应链领域中迟早会吃亏的,毕竟供应链是跨企业的业务链。
由于SCOR的宣传资料常常用它的3层流程框架来展现,很多人以为SCOR就是流程框架工具。我个人一直坚持认为,SCOR的绩效指标体系要远比它的流程符号体系重要,因为每个企业可以有自己个性化流程,但不能没有标准化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供应链运作的好还。所以一个成功的SCOR项目不应该是“画”流程,而应该标准化企业的绩效指标。
SCP-APICS滚动课程表
scp-apics
最新课程表安排可以回复数字“1”查看,更多课程详情,可回复相应关键字查找。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